Contents

一条MySQL查询语句经历了什么--索引


MySQL 之前已经接触过非常多了,只是将MySQL当作一个 excel 文档,需要取数据了通过命令获取。 但是实际上 MySQL 内部还是有很多奥秘的,一条语句的执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设计逻辑。

下面对自己学习的MySQL的执行过程做一个学习记录。通过把MySQL 拆解一下,来对MySQL做更深层次的理解。再遇到一些异常或者问题时,可以直戳本质,更为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。

mysql2

大体来说,MySQL 可以分为 Server 层和存储引擎层。

Server 层包括 连接器、查询缓存、分析器、优化器、执行器等,涵盖了 MySQL 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,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,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,比如存储过程、触发器、试图等等。

存储引擎负责的是数据的存储和提取,其架构是插件式的,支持 InnoDB、MyISAM、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,最常用的存储引擎就是 InnoDB 。

由于查询缓存的失效比较频繁,弊端多多,MySQL 8.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的整块功能删掉了。


什么是索引

提到索引肯定不会陌生,一般我们遇到查询慢的时候,第一反应就是加索引了吗?索引就像是书的目录一样,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。

索引其本质就是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数据入口的方式,常见的索引的数据结构有 哈希表有序数组搜索树

MySQL 的索引是 B+ 树实现的

  • 哈希表

哈希表是一种以 键-值 存储的数据结构。哈希表的思路很简单,把值放到数组中。Key 是哈希函数算出确定的位置,Value 就是数组的下标Index。

但哈希的方式有个明显的缺陷,当我需要的查询语句如下时。

SELECT * FROM table WHERE number > 10 and number < 100

这就需要全表扫描了。所以 哈希表这种结构只适用于等值查询的场景

  • 有序数组

有序数组解决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都很优秀。但问题就是有序数组不适合内容的频繁更新,如中间插入一个记录时必须挪动后面的全部记录,所以有序数组只适合静态存储引擎

  • 二叉搜索树

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左子树小于父节点,而右子树大于父节点。其查询复杂度是 O(log(N)) ,且其更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(log(N)) 。

实际上,因为索引大多时候是保存在磁盘上,而N叉树由于在读写上的性能优点,以及适配磁盘的访问模式,是最广泛被应用的数据库引擎。


在 MySQL 中,索引是在存储引擎层实现的,所以并没有统一的索引标准,即不同的存储引擎的索引工作方式并不一样,其底层实现也不一样。而当前最受欢迎的 InnoDB 所使用的是 B+ 树。


InnoDB 索引模型

在 InnoDB 中,表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,这种存储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。InnoDB 使用的是 B+ 树索引模型,所以数据都是存储在 B+ 树中的。

每个索引在InnoDB中都是对应一个 B+ 树

一个简单的例子,假设有一个主键列为 id 的表和字段 k,并且 k 上有索引。

1
2
3
4
5
mysql> create table T(
id int primary key, 
k int not null, 
name varchar(16),
index (k))engine=InnoDB;

如果我们插入了 6 组数据 (1,100)、(2,200)、(3,300)、(4,400)、(5,500)、(6,600)

其本质是建立了两个索引,如下图

mysql3

上图本质上是个 B+ 树,只不过这里被我画成了数组方便理解。可以看出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,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普通索引。

  • 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正行数据记录(Record)。在 InnoDB 中,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(clustered index)

  •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主键的值。在 InnoDB 中,非主键索引被称为二级索引(secondary index)

基于主键索引的查找是最直接的,所以主键查询最快,效率最高。

比如 SELECT * FROM T WHERE ID=1 ,即主键查询的方式,只需要搜索 ID 这棵 B+ 树

SELECT * FROM T WHERE k=100 ,是先通过搜索K的索引树,找到k=100时的主键是1,再到 ID 索引树搜索一次,这个过程称为回表

也就是说,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颗索引树。


索引维护

索引的维护这里我们讨论几个问题。

主键索引应该怎么选?

先说答案:最好是自增ID

  1. 如果业务逻辑的字段做主键,不能保证有序插入,自增ID可以有效保证递增插入效率。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,都是追加操作,不涉及挪动其他记录,也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。
  2. 从存储空间的角度讲,二级索引存放的是主键索引,如果用身份证号这种数据当作主键索引,那么二级索引需要多出很多空间来存放18位的身份证号。而长整型(bigint)也就8个字节。主键长度越小,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,二级索引所占的空间也就越小

为什么要重建索引?

直接说答案:索引可能因为删除或者页分裂等原因导致数据页有空洞,B+ 树高度虚高。

重建索引的过程会创建一个新的索引,把数据顺序插入,这样的页面利用率最高,也就是索引更紧凑、更省空间。

但是!! 重建主键索引是不合理的,无论是删除主键还是创建主键,都会将整个表重建。


索引优化

用好索引可以让查询速度成倍数的提高性能,用不好则劳民伤财。

覆盖索引

还是上面那张表 T (id 为主键索引,k为二级索引),我们执行语句 SELECT ID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00 AND 500 ,这时因为要查找的就是 ID 的值,而ID的值已经在 K 的索引树上了,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,不需要回表。这种情况称之为覆盖索引。

举个例子🌰:

假设现在设计了一个市民信息登记表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CREATE TABLE `tuser` (
  `id` int(11) NOT NULL,
  `id_card` varchar(32) DEFAULT NULL,
  `name` varchar(32) DEFAULT NULL,
  `age` int(11) DEFAULT NULL,
  `ismale` tinyint(1) DEFAULT NULL,
  PRIMARY KEY (`id`),
  KEY `id_card` (`id_card`),
  KEY `name_age` (`name`,`age`),
  KEY `id_card_name` (`id_card`,`name`)
) ENGINE=InnoDB

我们需要根据身份证号查询市民信息的需求,我们在身份证号上建立了一个索引。

如果我们现在的高频需求是根据 身份证号查姓名,那么建立一个 (身份证号、姓名)的联合索引是十分有必要的。这个高频请求可以用到覆盖索引,不再需要回表查整行记录,减少语句的执行时间。


最左前缀原则

还是上面市民信息登记表这个例子。

如 B+ 树索引这种结构,可以利用索引的 “最左前缀” 来定位记录。

假设(name,age) 这个联合索引

mysql4

索引在 B+ 树里其实也是按照索引定义出现的字段顺序排序的。那么在查找名字为“张三”的人时,就可以快速定位到 id4 。然后向后遍历得到所有需要的结果。

即便SQL语句是 “WHERE NAME LIKE ‘张%'” ,也可以利用到最左前缀的优化。

所以在建立联合索引的时候需要合理安排索引内字段的顺序

同理。因为支持了最左前缀,当已经有了 (a,b)这个联合索引后,一般就不需要再单独给 a 建立索引了。因此就可以通过调整顺序,少维护一个索引。

如果只有 b 的查询,那么是无法使用 (a,b)这个联合索引的,这时可以再维护一个 (b)的普通索引。


索引下推

假设这样一个查询语句

SELECT \* FROM tuser WHERE name LIKE '张%' AND age=23 AND ismale=1

这里知道了前缀索引的匹配规则,找到了 ID3。但是在 MySQL 5.6 之前,只能从 ID3 开始一个一个回表。到主键上再找到具体的行数。再对比字段值。

如下图所示,这里故意去掉了 age 的值因为 InnoDB不会去看 age 的值。只是按顺序把“name”第一个字是“张”的记录一条条取出来再回表。因此,需要回表4次。

https://img1.kiosk007.top/static/images/blog/mysql6.png
无索引下推(MySQL5.6 以下版本)

MySQL5.6 之后引入的索引下推优化(index condition pushdown),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,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,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,减少回表次数。

如下图所示,InnoDB在(name,age)索引内部就判断了 age 是否等于 23。对于不等于的就直接跳过了,减少了3次回表。

https://img1.kiosk007.top/static/images/blog/mysql7.png
索引下推(MySQL5.6 以上版本)

磁盘IO顺序访问

这个看似和索引优化没有关系,其实是有关联的,索引建立的好,就可以利用磁盘IO顺序访问的特性,加速数据删改等相关操作。没错这里指的是索引对数据的删改的影响。

为什么数据删改的性能还和索引有关系呢?

先引入一个概念:change buffer

当需要更新一个数据页时,如果数据页在内存中,就直接更新。如果数据页还没有在内存中的话,在不影响数据一致性的前提下,InnoDB会将更新操作缓存在 change buffer 中,在下次查询访问这个数据时,将内存页读入内存,然后执行 change buffer 中与这个页相关的操作。

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名字叫作 change buffer ,实际上它是可以持久化的数据,也就是 change buffer 在内存中有拷贝,也会被写入到磁盘。


将 change buffer 中的操作应用到原始数据页,得到新结果的过程叫做 merge,除了访问这个数据页会触发 merge 外,系统有后台线程会定期 merge。数据库正常关闭(shutdown)的过程,也会执行 merge 操作。

显然。如果能够将跟新语句先记录到 change buffer 上,就可以减少磁盘读。尤其是机械磁盘,减少了随机读磁盘的 IO 消耗。具体可参考知乎-机械磁盘的随机IO慢的超乎想象

这里说个题外话,InnoDB 使用 B+树当索引,而不是其他树的原因是因为B+树的节点更大,IO起来会让磁盘工作的更舒服一些。

好了,现在可以说为什么索引选择会影响 数据更新了:

对于 唯一索引 来说,所有的更新操作都需要先判断这个操作是否违反了唯一性约束。比如,要插入 (4,400)这样一个记录,就要先判断表中是否已经存在 k=4 的记录,而这必须将数据页读入内存才能判断。但是已经读入内存,那更新内存会更快,就没必要用 change buffer 了。


这就是如果索引选择是 唯一索引 和 普通索引的区别。一条常规的更新语句。如果这个要修改的目标页不在内存中,此时,InnoDB 的处理流程如下:

  • 对于唯一索引来说,需要将数据页读入内存,判断到没有冲突,插入这个值,语句执行结束。
  • 对于普通索引来说,则是将更新记录在 change buffer 中,语句执行结束。

对于写多读少的业务来说,页面在写完以后被马上访问到的概率较小,此时的 change buffer 的使用效果最好。这种业务模型常见的是帐单类、日志类的数据存储。

对于更新完毕立马就会做查询的业务。那么即使满足了条件,将更新先记录到 change buffer 中,但是之后由于立马又要访问这个数据页,立即出发 merge 过程。这样的随机访问 IO 的次数不会减少,反而会增加了 change buffer 的维护代价。所以对于这种业务来说,change buffer 是无意义的。

唯一索引和普通索引查询能力上没有差别,考虑到更新性能,优先选普通索引。


前缀索引

这里的前缀索引不再是优化查询速度或者更新速度了,而是优化存储的空间。

没错,索引是可以只对一个字段的部分来加索引的。如邮箱地址,如果尾坠都一样的话,我们只需要对名字部分加索引。

1
2
3
mysql> alter table SUser add index index1(email);

mysql> alter table SUser add index index2(email(6));

第二条语句就是只对前6个字符添加索引。

但是我们知道索引的区分度越高,意味着重复的键值越少,索引的效果就越好,回表次数也会降低,那么使用前缀肯定会损失部分区分度。比如我们定的是前6个字符,但是 “zhangsan” 和 “zhangsanfeng” 的前留个字符都是 “zhansa” 这就区分度不够了。可以使用下面的语句统计一下前缀长度和可能损失的区分度。

1
2
3
4
5
6
mysql> select 
  count(distinct left(email,4)as L4,
  count(distinct left(email,5)as L5,
  count(distinct left(email,6)as L6,
  count(distinct left(email,7)as L7,
from SUser;

索引选择原理

在 MySQL 中选择索引是优化器的工作,我们在查询前会有优化器根据 SQL 语句选择一个最佳的索引进行扫描,用最小的代价去执行语句,但是MySQL 也有选错索引的时候

优化器选择索引的主要原则是扫描行数越少,意味着访问磁盘数据的次数越少,消耗CPU的资源越少。当然还会结合是否使用临时表、是否排序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。


扫描行数如何判断

MySQL 在真正开始执行之前,并不能精确地知道满足该条件的记录有多少个,而只能根据统计信息来估算记录数。

而这个统计信息就是索引的“区分度”,显然,一个索引上不同的值越多,那么这个索引的区分度就越好,说明不需要来回的回表。而一个索引上不同值的个数,成为“基数”(cardinality)。也就是这个基数越大,索引的区分度越好。

那么,基数是怎样来的呢? MySQL 采取了采样统计的方法。InnoDB 默认选择 N 个数据页,得到一个平均值,然后乘以这个索引的页面数,就得到了这个索引的基数。

以下面的表为例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-- 新建一个 t 表
CREATE TABLE `t` (
  `id` int(11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  `a` int(11) DEFAULT NULL,
  `b` int(11) DEFAULT NULL,
  PRIMARY KEY (`id`),
  KEY `a` (`a`),
  KEY `b` (`b`)
) ENGINE=InnoDB;

-- 存储过程,插入10w条数据
delimiter ;;
create procedure idata()
begin
  declare i int;
  set i=1;
  while(i<=100000)do
    insert into t values(i, i, i);
    set i=i+1;
  end while;
end;;
delimiter ;
call idata();

按理,a 和 b 两个索引的基数都是 10W,但是我们执行 show index 发现,2个索引的基数不仅都不是10w,而且 a 和 b 索引的个数还不相等(分别是 92956 和 92735)。

1
2
3
4
5
6
7
8
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+
| Table | Non_unique | Key_name | Seq_in_index | Column_name | Collation | Cardinality | Sub_part | Packed | Null | Index_type | Comment | Index_comment | Visible | Expression |
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+
| t     | 0          | PRIMARY  | 1            | id          | A         | 94472       | <null>   | <null> |      | BTREE      |         |               | YES     | <null>     |
| t     | 1          | a        | 1            | a           | A         | 92956       | <null>   | <null> | YES  | BTREE      |         |               | YES     | <null>     |
| t     | 1          | b        | 1            | b           | A         | 92735       | <null>   | <null> | YES  | BTREE      |         |               | YES     | <null>     |
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+------------+

这正是上面提到的基数采样统计,但是数据表是会持续更新的,索引统计信息也不会一直固定不变,当变更的行数超过 1/M 的时候,就会触发一次索引的统计。

M 和 N 是 MySQL 内置的,比如持久化存储时,这时的 N 是20,M是10


排序对索引选择的影响

上面说到,除了扫描行数以外,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优化器索引选择的因素。这里就需要说到排序了。

以一个栗子 🌰 来说明。

还是上面的那张表。此时我们输入下面这条查询语句。

SELECT * FROM t WHERE (a BETWEEN 1 AND 1000) AND (b bewteen 50000 and 100000) ORDER BY b LIMIT 1

我们从筛选条件上来看,肯定是查不到符合条件的记录了。

  • 如果选 a 索引,那么需要扫描 1000 行,回表到主键再拿b字段来过滤(需要1000行)
  • 如果选 b 索引,那么需要扫描 50000行,回表到主键,再那a字段过滤(需要扫描 50000行)

显然索引 a 更划算。但是我们通过 EXPLAIN 命令来看看。

1
2
3
4
5
6
> mysql explain select * from t where (a between 1 and 1000) and (b between 50000 and 100000) order by b limit 1;
+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+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id | select_type | table | partitions | type  | possible_keys | key | key_len | ref    | rows  | filtered | Extr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+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+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1  | SIMPLE      | t     | <null>     | range | a,b           | b   | 5       | <null> | 47236 | 1.06     | Using index condition; Using where |
+----+-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-----+-----+---------+--------+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
MySQL 竟然选择了 b 索引。这是因为优化器认为使用索引b可以避免排序(b本身是索引,已经是有序的了,如果选择索引b的话,就不需要再做一次 order by b 排序了,直接遍历即可),所以即使扫描行数多,但是MySQL认为也是值得的。

如何使MySQL正确使用索引呢?

  1. 可以强制选择一个索引

SELECT * FROM t FORCE INDEX(a) WHERE a BETWEEN 1000 AND 2000

  1. 如果是扫描行不准确的话,则可以重新计算索引

ANALYZE TABLE t

  1. 修改SQL语句,引导MySQL使用我们期望的索引。

如上面的例子, ORDER BY b LIMIT 1 改成 ORDER BY b,a LIMIT 1 ,这里的语意是一致的,但是这意味着两个索引都需要排序,因此扫描行成了影响决策的主要条件,于是优化器选了只需要扫描行数少的a。